2)第二十六章 董卓再次犯益州,刘备痛哭失臂膀!_三国之大汉雄风川军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下诸侯趁势而起夺取长安!可以说李宇的流言策略成功了,董卓不敢再想象着夺回下辩城了,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守住天水城了,李宇说三十万人马董卓信,李儒也信。所以李儒的策略是对的,李儒的这一策略一下子就在天水城一线集中了五十万人马,有人说三国时期哪有那么多的人口,这就归功与李宇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这两项政策!

  摊丁入亩这项政策的实行虽然是益州先行但在其他各地诸侯都纷纷响应,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各地诸侯的税负远比刘备的益州要重得多的多!什么是摊丁入亩呢?“摊丁入亩”就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汉朝实行了很久的开国政策也就是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秦朝建国以后所行的一条鞭法,汉代开国后继续施行,而如今刘备听从了李宇的建议将税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到此时各地诸侯纷纷响应通行全国,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中自然有生产力发展的惯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飞跃。农业上只是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增加,这正好说明农村控制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口。手工业上只是工艺和专业化方面的某些改进。作为生产力诸因素中较重要的一环——生产工具却没较大突破。可见这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

  “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各地诸侯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自耕农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适应力,对各地的豪门权贵等关系有较大的排斥性。首先,自耕农是封建政权各种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数量的增长对封建国家政权起了稳固的作用。正如马克思说的:“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是捐税”。在封建社会里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自耕农人口的多少,往往被看作是封设经济稳定程度的晴雨表。正因为这样,各地诸侯的封地人口都得到了暴涨,人口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指标。人口的急增不但不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此时的桎梏是各地诸侯所乐见的,这样他们的兵员就不缺了。,因为生产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必

  请收藏:https://m.sif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