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这场有关新诗的论战中,郭沫偌以失败而告终。

  这其实是文坛新旧两种力量的第一次交锋。

  当然,这个“旧”指的不是像鸳鸯蝴蝶派一样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样提倡新的两种力量,或者说是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

  在北平,胡拾和鲁讯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精神领袖。

  在胡拾身边聚拢着一批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文人,比如陈锡滢和徐至摩,他们后来创办了现代评论。

  而鲁讯身边的人则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或者是他的学生,这就是研究会的班底,包括后来的语丝派。

  不过此时新刚刚开始,众人想的是如何把新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

  两个圈子的人物交互往来,颇为和睦。

  随着新打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由于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不同,矛盾开始激化,这是二三十年代文坛论战兴起的主要原因。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就在双方矛盾将要激化还没有激化的时候,突然从日本冒出来一个创造社,想要在新的领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战前辈的架势,太过于嚣张。

  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针对的是林子轩,如果林子轩自己都不出头,那其他人也师出无名。

  好在林子轩没有让人失望,果断进行了反击。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给这个新兴的创造社一个教训,分分钟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不说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来就有矛盾,也不说胡拾和林子轩是校友,只说此时文坛的大环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坛。

  这也是后来创造社和研究会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不像郭沫偌,背后有创造社,背着一个靶子。

  他没有派别,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关键是他自身有才学,写出来的诗作质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有人出言支持了。

  这场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创造社成员,如成仿伍、张资评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没在批评的大潮中。

  最终,郭沫偌黯然返回日本,这场论战才渐渐平息。

  通过这场论战,林子轩做实了新诗奠基人的称号,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甚至邀请他到学校演讲,任客座教授。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学讲课。

  客座教授不占用学校教师的名额,也不用按时上课,按照上课的次数付费。

  一般来说,一节课大约五块到三十块不等,要看受邀请者的名望而定。

  林子轩答应了邀请,却没有时间去讲课。

  他其实并不怕

  请收藏:https://m.sif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